合作建房打破了市场垄断格局 成为暴利开发商的眼中钉
最近这两年,众筹办事方兴未艾,今天就有一批朋友冒着六级大风前往蔚县进行调查,计划众筹一个公益项目,帮助当地失学儿童重回课堂,通过开展民宿旅游的方式,让资金流动起来,把事业开展下去。这就让我想起,多年来迟迟不能推展开来的“合作建房”这件事,全国多地都曾有冲动,要冲破只有开发商建房的藩篱,打破房价越来越高的魔咒,但是,屡试屡败。不但合作建房没有建树,单位建房集资建房都偃旗息鼓了。马云说,未来房价如葱,董明珠说要给每个职工分房,我们都很期待,这些大佬能开出一条新路来,但是,目前也是只听楼梯声,不见人下来。
十多年前,北京中关村工程师于凌罡曾在北京首唱合作建房,但是,几次拿地都不成功,不过这也不奇怪,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斜,谁能和那些巨无霸开发商们争夺?温州合作建房发起人赵智强幸运地在温州拿下一块地,曾被全国各地的购房者寄予厚望,但是,在成功“拿地”一年后也没有取得任何突破,最终转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。有人质疑,其“涉嫌欺诈”“开历史倒车”,而作为发起人的赵智强无奈表示,“合作建房缺乏政策支持,只能走房地产开发的路子。”不管怎么说,合作建房这个户喊了多年的建房方式,最终在2007年的温州还是掉到地上。但是,这给各地欲自建便宜房的人们很大鼓舞,欢呼雀语之后,又过去十年了,合作建房已经再次归零。
合作建房是国家住房制度中明确规定的住房模式之一,为什么搞着搞着就成了开发商一家独大的住房建房形式?问题出在哪里?当于凌罡多次奔波在招拍挂市场,几个举牌不能成功的情况下,就有人指出,个人合作建房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,这是深层的、内在的、致命的。至于合作建房这个组织,将是浓缩公司数百年发展史上遇到的一切棘手麻烦与困难的风险,因为它的职能是一个房地产公司,但它又是一个个体集合组织,所以它无法规避这些必然的风险。既使成功,也将为日后永无休止的经济纠纷埋下隐患。
其实,这么说,开发商的模式同样存在这产权纠缠的风险,业主委员会迟迟不能建立起来,建立起来之后也是就封不断,地面是谁的?道路是谁的?电梯是谁的?责任是谁的?收益是谁的?如果董明珠给职工分房的话,产权怎么确定?北京正在推广的共有产权房,也存在产权责任与收益的问题。
也有人认为,温州合作建房是一条违背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倒退之路,那么,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应淘汰公民居住的权利。和买不起房的高房价比较起来,社会分工重要还是安居乐业重要?在这里,人们不能不反思,任志强呼吁多年的,人们寄予厚望的保障房始终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,这个保障房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房地产业形成鲜明对比,更奇怪的是,大批大批的保障房在商品房的洪流中,转身就融入其中,成为了某些人牟利的手段。需要保障的人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,想得到保障很难,寻求合作又没机会。
合作建房备受人们期待,关键愿意是价格优势,2007年温州的这块合作建房项目成本预算价5300元/平方米,而当时,离该项目约300米的楼盘“同人花园”售价已涨至16000元/平方米左右,远高出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项目。说到底,合作建房项目打破了开发商“垄断”房地产市场格局,自然也就成为“暴利”开发商的“眼中钉”。(文/马跃成)